中研網訊:
近日,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新《環保法》正式出臺,新的"環境賬單"對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企業來說無疑是寸步難行,要么轉型,要么退出市場,高耗能企業別無它路。
然而,轉型之路并非易事,如何以最小的環境成本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擺脫困境,這成為新政之下工業企業面臨的新課題。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工業節能與綜合利用工作會議上,工信部提出2014年節能與綜合利用工作主要預期目標定為: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工信部副部長蘇波稱:"從工業化進程趨勢看,必須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實現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根據多家研究機構的預測,2014年,重工業同比增速仍可能快于輕工業,工業結構重化將繼續拉動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長,這將影響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的實現。
同時,隨著國家政策的導向和環保意識的加深,就在新《環保法》出臺前后,全國不少地區已然開始著手對高耗能企業進行了"清理",以廣東為例,東莞879家重點用能單位收到了節能任務單,六大污染行業重點企業將按高標準達標或有序退出;河北石家莊也集中拆除了35家水泥企業;陜西省2013年共關閉了11家造紙廠,造紙廠已全部搬離主城區。不少專家表示,工業企業將是節能減排的下一個支點。
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主任沈龍海算過一筆帳:根據國家有關部門提供的一份分析報告表明,到2020年,工業企業節能潛力超過三億噸標準煤。按一噸標準煤價格1200元算,工業企業節能潛力總計達3600億元。
但是,盡管工業節能的潛力巨大,節能減排、環保產業卻差強人意。"市場空間很大,但社會的投資熱情并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個動力。"新奧智能能源泛能站產品部副總經理朱磊對記者稱。
據朱磊介紹,節能減排最大的限制因素是成本的問題,"例如紡織行業,本身一匹布就掙不了多少錢,再拿出多余的錢去做節能減排,這對它的影響非常大;對于玻璃行業來說,能源的成本甚至超過50%,若沒有財政支持或強制性改造,只能降低收益甚至虧損。"朱磊表示。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哲也指出,工業企業用戶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阻力較大。他表示,工業產業整體低迷、盈利微弱,多數企業在此方面的投入十分被動。
一個事實是,雖然政策層面頻頻加碼,但我國節能減排的進度始終落后于計劃。專家表示,目前國內提供節能、減排、環保服務的企業在技術和解決方案層面仍面臨著多重挑戰。首先,解決"點"而忽略"面",大部分企業提供局部節能,而沒有考慮整體的節能減排需求,導致最終的節能減排效果不突出;其二,走入"為了減排而減排"的誤區,不考慮工業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成本壓力,推薦和上馬高成本的節能減排解決方案,企業難以承受;其三,節能和減排不能同時兼顧,往往出現"能效提高但排放依舊"或"排放降低但生產成本大幅提高"的尷尬境地;其四,方案千篇一律,個性化定制不足,不能做到針對企業個體,從生產工藝、結構等根本環節上做統籌考慮。
工業節能減排面臨的緊迫性與困境,為節能服務行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據報道,近年來我國節能服務企業呈現爆炸式增長,據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EMCA)提供的報告顯示: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從2012年底4175家增長到2013年底的4852家,增幅為16.22%,節能減排領域正從藍海變為紅海。
但與規模上的迅速擴張相比,節能減排環保產業在做"強"方面則稍顯遲緩。專家認為,如果要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首先,從單一的節能減排服務公司向提供系統服務的綜合能源服務公司轉型,從能源供應、到生產線應用、到后期運維、到智能數據匯總控制,系統考慮工業企業的節能減排方案;其次,加強技術創新,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或知識產權,占據產業鏈的高端;再次,了解工業企業節能減排的客觀需求,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量身定制系統解決方案,為耗能企業既能解決環保壓力,又在其能夠接受的成本范圍內。
株洲興隆化工水玻璃清潔生產項目,即是一個工業企業實現節能減排與生產效益雙提升的成功案例。作為國內水玻璃行業的龍頭企業,興隆化工一直采用水煤氣作為燃料,生產一噸產品需消耗200公斤煤,為了緩解環保壓力,企業希望能夠采用清潔能源做燃料,但由此則會增加產品成本。
最終,興隆化工選擇了新奧智能能源為其量身定制了全系統解決方案,包括能源供應、生產工藝優化、全生產線節能改造、煙氣回收等多個方面,從效果看:第一,用清潔的天然氣替換了污染較重的水煤氣;第二,實現了全系統節能,節能率達到17%;第三,排放的煙氣實現了回收再利用;第四,清潔能源的應用和工藝流程的優化,使得興隆化工的產品品質大幅提升,一舉進入高端產品序列。這一整體解決方案,不僅使興隆化工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000噸,而且每年可以節約能源費用600萬元,同時實現了產品的高收益。興隆化工看到了節能減排給企業帶來的效益,正在計劃和新奧智能能源開展進一步合作。
據朱磊介紹,相對于建筑節能、城市綜合體能源解決方案,工業企業的能源解決方案更為復雜、阻力也更大。"但是作為能源服務企業,如果能夠從客戶角度看問題、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幫助其解決成本、環保等多方面的疑慮,工業企業會樂于接受節能減排,而且受益頗多。"
正是基于這種考慮,不少國外企業紛紛涉足中國節能環保市場。如西門子、ABB等國際企業,都開始積極推行相關示范項目,據了解,西門子在中國首次實施了水泥工廠能源管理,平均節電率達到35%。
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補貼力度的加大,分布式能源并網發電政策的逐步開放,節能增效技術的突飛猛進,能源利用理念的深入,以及系統的解決方案的成熟,都為整個工業企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保障。而對于工業節能環保產業,朱磊表示,市場很大,服務商需要走差異化路線,下一步比拼的將是技術、品牌和服務意識。